7月9日上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情·共冕宁”实践团队一行来到冕宁县彝海镇,首先探访了彝海镇人民政府。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团队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治理成效、基层工作者的日常职责与坚守以及政府对乡镇发展的长远规划。临行前,同学们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更有幸由书记亲自驾车,共同前往彝海景区,这份热情让团队倍感温暖。
彝海镇党建办公室主任与便民服务中心领导老师们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彝海镇的日常工作,为我们展开一幅深深扎根于当地民族特色与群众需求、具有彝海镇特色的服务画卷。民族融合是彝海镇工作的鲜明底色,加强基层建设是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彝海镇特设包村干部常年驻扎于村中,关注乡村防火、防汛等安全工作;镇政府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能划分细致完善。此外,工作人员介绍到诸多工作细节、回忆起过往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更凸显出彝海镇在民族和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能力,展现了基层治理中服务与民族特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走进会议室,彝海镇胡书记为我们讲述彝海镇发展现状,详细介绍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通过细致的政策解读、丰富的数据提供、生动的故事叙述,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在彝海镇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工作特色与彝族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治理模式。这里的每项工作推进,都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创新。
从调解室里的“德古”说理,到篝火会上的观念引导,从校园里的朗朗书声,到婚恋中的新风尚,彝海镇以文化为桥,将民族特色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这里的工作既守住了彝族文化的根与魂,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实践团队按约与冕宁县文管所的专业老师在彝海结盟纪念馆会合。在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前,老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为详细而不失重点地带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最后,老师介绍了冕宁县特色产业与特色研学地点,与我们相约下一年的火把节。
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前往彝海湖畔合影留念。在彝海之畔,相遇成都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两校师生相互分享行程、感受。在彝海结盟纪念碑下,梁攀、罗建豪、塔伊尔江·图尔荪三位同学分享了个人感悟,回忆彝海结盟佳话,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在红军文化广场,曾红明同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表达新时代青年助力民族团结、家国振兴的决心。行程尾声,实践团邂逅攀枝花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相互交流实践途中所见所悟,同时协作攀枝花学院实践团队完成视频拍摄。最后我们一同结伴离开彝海镇,为这充实的一天画上圆满的句号。
相约彝海,情系彝海。通过一天的彝海行,实践团队成员学习到丰富的民族治理经验,观察到彝族人民日常生活图景,了解到近百年间彝海之畔发生的点滴往事,获得未来社会实践发展方向。这更坚定了以实践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