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是: 学校首页 -> 正文
工作动态
民族团结青年志 缘起冕宁铸新篇|“民族情·共冕宁”实践团队风采展示(一)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0日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为纪念彝海结盟90周年,探寻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经验,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中华儿女团结进步的发展成就,用笔墨描绘青春助力振兴的时代风貌。7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情·共冕宁”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情·共冕宁”社会实践团队由吕彩梦、葛晓澍老师担任指导老师,2024级学生尼宸忻任队长,汇集曾红明、塔伊尔江·图尔荪、张雅萍、梁攀、罗建豪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实践团队致力于研究彝族红色文化、总结发展经验,弘扬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伟大精神。团队通过调研采访、理论宣传研究并传播彝族红色文化。队伍秉持“民族团结,红色铸魂”的理念,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讲话精神的号召,勇担时代大任。

在前期充分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实践团队5位小讲师分别在火车上讲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面临的艰难局势、红军如何用严明的纪律和亲切的态度赢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彝海结盟后倮伍伍加嫫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红军军旗的故事。通过这次分享,我们深刻感悟到彝族与汉族同胞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克时艰,展现出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实践团队来到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考察学习。在冕宁县文物管理所专业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彝海结盟的故事细节——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过冕宁,红军与彝民在相处过程中相互熟悉、日渐亲近。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歃血为盟,为红军顺利北上提供重要支撑。面对这些承载着厚重红色历史的文物与故事,实践团队感触颇深。在讲解结束后,实践团队采访老师关于展品来源及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发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进行了细致地回答。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彝汉同胞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同心戮力、共同抗争。通过今天的实践,团队认识到,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