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独立设置的二级教学机构,源起于学校始创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时期的司令部理论训练处政治系,历经政治部政治教研室、理论教育处马列教研室、社会科学部等发展阶段,于2019年10月独立设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文化基因,历史底蕴厚重。
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是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院以“立德树人 ”为使命,确立了“帮思想、润技术、正航向 ”的育人路径,践行 “治学严谨,言传身教 ”教风,把“人民航空为人民 ”、“敬畏生 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理念以及当代民航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民航学子铸魂立心,为民航行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63人。其中博士11人,具有高级 职称教师21,学院还聘用了26名思政课双聘教师,充分保障了教学需要。学院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先后获得 四川省高校“十佳 ”青年教师、四川省思政课优秀教师、四川省优 秀共产党员、民航局“航材杯 ”优秀教师、中航协“全国民航思政教学优秀教师 ”等荣誉称号,获得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入围奖、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四川飞行教育基金奖、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中青年教师“精彩一课 ”奖、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民航科技 进步奖等各类教学科研奖励。
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民航行业需求开展教学科 研,总结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度、四亲、三融合 ”教学创新 理念,“LBD ”(Learning By Doing)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学院在民航思想政治教育、民航历史与文化、民航法学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设立“ 民航法学研究所 ”、“ 民航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所 ”和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民航文化研究中心 ”,近五年,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一批特色成果,建成一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和校级一流本科 课程,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向,即“ 12345 ”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定位:应用型政工人才;二个面向:党政通用+民航行业;三个特色:宽基础、积优长、重实践;四种素质:人格正、思想好、政治坚、能力强;五个保障: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平台基地+行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