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实践团队乘车前往西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博物馆背依泸山、面临邛海,其独特的彝族古典风格凸显着这座场馆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我国首个民族博物馆,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呈现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由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及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等九个部分组成,全方位还原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
本次行程的讲解老师来自彝族,她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辅以普通话+四川话+彝语三语融合,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彝族大家庭中,对彝族文化知识的感悟也更加深刻。随着讲解老师对彝族社会的深刻解读,同学们思路逐渐打开,围绕彝族文化与讲解老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之后,在同学们的热情邀请下,讲解老师与实践团队一同在“梁山之鹰”雕塑前合影留念。
重大历史事件影响深远。汉代凉山地区设越巂郡,曾有多个民族在此活,留下丰富遗迹。1935年红军过凉山,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众多彝族助力红军,部分参与长征。1950年凉山解放,1956年废除奴隶制,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凉山彝族自治州成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典范。
习俗文化独具特色。彝族的老彝文历史久远,1980年国家规范了819个表音的凉山彝文,现广泛用于报刊、教材等。彝族用自己的文字与传统经验编制出自己的律法,逐条逐例中体现着彝族人民的价值理念与严谨正义的民族精神。彝族人民通过千年的生活劳作,创造了先进的历法系统,与现行公历历法相差无几。过去经济以种地、放牧为主,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通过以物易物进行商业来往,外界流入的金银则被用来锻造器具。
离开博物馆后,实践团队前往火把广场。广场内矗立着56根红色火炬,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一心、和谐共处。在火把广场正中心耸立着名为“永恒之火”的铜制火焰雕塑,圆形静水池中的火焰造型呼应了彝族“火”的信仰,夜晚灯光投射的光影变化象征着天体运转与火的涌动,体现自然规律与文化传统的和谐共生,寓意着民族团结精神生生不息。实践团队抵达时,当地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的筹备火把节,团聚彝族人民共相庆,欢迎各族人民同相会,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认同。
彝族文化流传千年,历久弥新,其博大深远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矗立在火把广场上的56根火炬,更是将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具象化,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携手共进。
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新时代,我们应将从彝族文化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动力。广大青年要以文化为纽带,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