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是: 学校首页 -> 正文
工作动态
让“文脉守护”扎根心间丨“知行合翼”实践团走进场馆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李庄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热忱与担当,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等众多文化科研机构,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坚实堡垒。7月8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合翼”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秉持“烽火守文脉,使命续荣光”信念,深入李庄探寻旧址,回溯知识分子护文明火种的历史,为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贡献青春力量。

首先,实践团队来到了李庄抗战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泛黄档案、斑驳器物,无声地诉说着上世纪40年代学术机构内迁的艰难与坚韧。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如同一条时光纽带,将八十年前的历史场景缓缓铺展在队员们眼前:从江南水乡到川南小镇,数千里的迁徙之路,学者们背负的不仅仅是书籍和仪器,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希望与火种。采访时,谈及讲解中最常引用的史料,讲解员提到了童第周先生那句掷地有声的“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句跨越时空的话语,正是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写照。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李庄,他们在破旧的庙宇和简陋的房屋中坚持科研、授课,用手中的笔墨与图纸,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文化防线。

接着,实践团队探访了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办学旧址,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探寻战火中的治学坚守。这座曾经的祠堂,是当年校长办公和校务决策的地方,墙上“读书不忘救国”的标语虽已斑驳,却依然清晰可辨。据史料记载,即使在日军轰炸的威胁下,校本部仍坚持每周召开校务会议,确保教学计划不受影响,为学生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随后,队员们走进理学院旧址,这里孕育了中国近代数学、物理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旧址内复原的实验室中,生锈的显微镜、泛黄的演算纸,仿佛在诉说着学者们“在轰炸间隙演算,于防空洞备课”的艰辛与执着。

医学院旧址里,保存完好的手术器械与病历档案,记录着师生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一边为伤者诊疗伤病,一边坚持解剖学研究的感人故事;工学院旧址的绘图室中,当年师生们绘制的桥梁、机械图纸都凝聚着当年师生们的心血,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精密与准确。凭借这份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济大学在李庄培养出了大批支援前线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当日行程的最后,实践团队一同前往了赵一曼纪念馆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从不同角度感受抗战时期的精神传承。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走进赵一曼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家书和照片,生动展现了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伟大情怀。队员们在赵一曼受刑时布满血痕的衣服前驻足良久,难以想象在那暗无天日的九个月里,她是如何以钢铁般的意志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却始终坚守着革命者的忠诚与信仰。她的革命精神与李庄知识分子的文化坚守,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文武相济”的救国图景。

从英烈的英勇就义到学者的文脉坚守,这两处探访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抗战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更是文化上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全部行程的最后,实践团队缓步走进松柏森森的宜宾市烈士陵园。明亮的纪念馆内,陈列着磨损的军装、泛黄的立功证书和锈迹斑斑的刀剑,每一件展品都沉淀着岁月的重量。讲解员以沉稳的声线为我们展开历史的画卷,讲解结束后,全体成员在纪念碑前肃立默哀。接着,队员们手持白毛巾,仔细擦拭烈士墓碑,当毛笔蘸着朱砂描过碑文时,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名字重新焕发出庄严的光彩。

八十年后的今天,青年学子重走先辈之路,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时代使命的勇敢担当。守护文脉,传承荣光,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