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国民用航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合翼”实践团队以“烽火守文脉,使命续荣光”为主题,深入宜宾学院、成都工业学院,通过实地调研、红色宣讲、学术交流等形式,探寻文化抗战精神内核,加强新时代青年使命认知。这是一次对红色基因的溯源,更是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思政课。

在宜宾学院临港校区求实会堂,团队成员驻足于毕业生就业数据展板前,聆听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易炳平教授的生动讲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强调‘不能糊弄上级,更不能糊弄学生。’”易教授以详实案例还原了考察细节——从询问具体就业率到叮嘱“保持平实之心”,领袖的务实作风与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令成员们深受触动。
展板上精确到个位的就业去向数据,展现了宜宾学院“场景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成效:通过校企“订单式”培养、赛事化实训等创新举措,将职业规划融入育人全链条。这种“以真实数据为导向、以精准服务为支撑”的模式,不仅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的嘱托,更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成长必须扎根现实土壤,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精准对接。

转赴宜宾学院翠屏校区,“知行合翼”实践团队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围绕“抗战精神与青年责任”展开深度对话。团队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民航强国战略为切入点,结合李庄文化抗战史料,阐释红色基因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座谈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通过深入交流,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在成都工业学院,团队将宣讲聚焦于“红色文化如何赋能职业教育”。通过展示中飞院“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成果,引发与会者对“大思政课”改革的热议。机械工程学院一名学生提问:“工科生如何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创新动力?”团队以“李庄学者在简陋条件下坚持科研攻关”为例,指出艰苦奋斗与科技创新本就同源同流。

随后的访谈中,该校教师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与抗战时期‘教育救国’的理念一脉相承。”这一观点加强了团队认知——无论是战火中的文化坚守,还是新时代的产教融合,教育始终肩负着服务国需的使命。
青年既要“知”历史方位,更要“行”使命担当。80年前的文化火种与新时代强国征程交汇,答案已然清晰:赓续红色血脉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正如团队“知行合翼,守护文脉”的誓言,唯有以知促行、以行践知,才能在历史接力中,写下属于这代人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