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知行石棉·青马筑梦”实践团来到了“东风堰”——滋养一方的 “生命水脉” 。团队成员站在渠边,看水流过田垄、浸润土地,既读懂了这水渠对民生的滋养,更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深意——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一滴滋养作物的活水、是每一份因产业兴旺而洋溢的笑容。水渠灌溉着乡村的土地,连接着乡村的脉搏,让生态与生计相融,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富民强村的底气!
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才懂得村民背篓里的重量。枝头的枇杷黄了,村民的日子甜了。压弯枝头的“金果”,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勤劳的回报,更是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幸福,让每个新民村人的脸上漾着比枇杷更甜的笑意。
一座镌刻着石棉红色记忆的精神地标 —— 实践团队驻足大渡河畔,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重走那段峥嵘岁月。安顺渡头的红军舟楫,同舟共济的彝海结盟,都指引着当代青年继往开来、挺膺担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安顺场的精神在大渡河的川流不息中代代相传。
在川矿记忆陈列馆,团队队员触摸了这座县城发展的脉搏。石棉以“石棉”立县,其产量曾一度达到全国石棉产量的90%。改革开放后,为破除川矿石棉厂发展的阻碍,县委带领职工转型发展,挖掘文旅资源、加大农业投入、引导产业升级。石棉人的精神就像“石棉”一样“出火而振,皓然如雪”。离开陈列馆时,老年歌舞团的爷爷奶奶用歌声表达对青年人的期盼——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
团队成员 彭杰:通过对东风堰、枇杷园、安顺场和川矿记忆的实地走访,我触摸到这片土地的精神脉络。安顺场的红色渡口,是信仰镌刻的丰碑,激流中屹立着无畏的初心;川矿遗址的斑驳机械,诉说艰苦奋斗的岁月荣光;漫山遍野的枇杷园,用累累金果印证“绿水青山”的生态馈赠;汩汩流淌的东风堰,则闪耀着村民智慧的光芒,至今润泽沃土。这趟行走,我真切领悟到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深植于历史,孕育在不忘来路的奋斗与对自然的敬畏之中。
团队成员 杨熙博:今天的行程相对宽松,除了乡村振兴的一些实践,还参观了东风堰和安顺场。在安顺场,博物馆的设计很好,最打动我的是强渡大渡河的3D展区,看着安顺场渡口,不自觉联想到如今的石棉县城。如今山镇久安,河流顺轨,曾经战火纷飞的荒郊野地,成为人来人往的商业城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顷刻间具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