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郑诗怡 闫旭阳 报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律部于6月5日,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东区青年之家举办“穿香云,话朱明,品生活”的汉服文化分享活动。
中国发展繁荣昌盛,“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文化,涵养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作为我们思政学子,应当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在新时代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其中,汉文化服饰有其鲜明的符号:一茛一香云,一布一芳华。我们可以在传统古韵中赏魅力华服,感受它浑然天成的东方气韵,如诗如画。为此自律部特别举办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服饰的美丽和庄重,增强新生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信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体系。同时也可以展现学生不同个性以及爱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上着襦衣,下穿长裙,外配披帛,另套半臂,这种襦裙服是唐朝女子的主要服饰,在唐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襦裙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很多演变。 襦服袖子由窄而宽,领口由高变低,装饰由简到繁;裙子初唐简单平直,简洁干练,盛唐逐渐雍容华贵,肥阔飘逸,晚唐宽阔风气更甚,近乎怪诞;半臂在初唐时极为盛行,中唐以后较为少见;披帛则盛行整个唐朝,但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特点。唐襦裙服之演变是唐朝社会变化的必然反映,背后展现的是唐朝由节俭勤勉到富强奢华的历史。
唐初女子襦衫的袖子有窄有宽,但是为了方便活动,多着小袖,加上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与西域的沟通交流,胡服样式的小袖渐占上风。但是在相关史实研究中唐初妇女也着大袖,李重润墓壁画中的这两位宫女的襦服袖长达半个身子且有缘边,这两个宫装妇女服饰用线条刻成,近于写实,较为可信。所以在唐初襦服的袖子有两种趋势,一为窄,一为宽。窄袖便于活动应多为妇女常服,低级宫女服饰;宽袖应多为贵族妇女、 高级宫女所服或为妇女参加盛大礼仪活动所穿。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襦服袖子逐渐宽大,以至中晚唐时,一般妇女的襦服袖子竟宽达四尺)。 唐朝末年,这种宽大的特点更是发展到夸张的地步,甚至宽可拖地,近乎唐初衣袖的十倍。
襦服的领口样式多样,也变化多端。有圆领、直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 总的来说,初唐襦服 的领口较小衣领较高,盛唐时逐 渐 变 大 降 低,还流行袒领,这也是最能表唐开放、大胆、繁荣特点,最能反映 唐朝时代性特征的服饰。中晚唐后袒领的比例不似盛唐那 样密集,领口有缩小的趋势。
阎立本所作《步辇图》局部中太宗旁边的宫女均穿交领襦服了,衣领高,领口袒露少,束腰很高,直至腋下。这是初唐女装领口的直观显现。盛唐时出现了袒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领口低浅、半露或全露酥胸。最初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后经传播为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采花等休闲活动时服饰,甚至下层劳动妇女在节庆时也穿此襦服。
袒领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创举,中国古代社会也仅有大唐这一辉煌的时代才出现,后世不再看到此开放服饰。壁画、陶俑等实物中也常见袒领。外陕西长武县唐张臣合墓出土的彩绘女舞俑,西安王家墳村出土的三彩釉陶俑 ,莫高窟 329 窟供养人均为袒领实证。在袒领流行的同时,圆领、鸡心领、交领由于私密性好,便于穿着,易于活动,并没有废弃,而且在 盛唐之后呈现增加的趋势,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并没有穿着袒领,这也为宋朝严谨含蓄的服饰埋下了伏笔。
唐代襦服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绯,紫、黄、绿、青等, 贵族女子的襦衫还多夹有金银丝,绣有花纹,这种装饰也是初唐较少,至盛唐增多,晚唐更盛。
唐初女子还流行穿“半臂”。“半臂”即“半袖”,袖长通常与肘齐,身长及腰,对襟翻领或无领,与上襦不同,穿着在襦衫外面,有两种样式:一为用带子在胸部束结,一为敞胸套头样。 半臂先在宫中流行,后传至民间,且半臂的材质非常之精贵,用特殊的锦制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关半臂的壁画、古诗等多出现在唐初,中唐以后渐渐少见。
披帛盛行于整个唐朝,指穿在襦裙服外,披搭于肩上,缠绕在手臂间(或披于肩背,两端绕臂自然 飘垂而下)的长巾子。披帛最早见于北朝石刻伎乐天,唐朝继承这个披帛形制。一开始披帛兼有御寒和装饰两种作用,但是在演进过程中,装饰性逐渐大于实用性。
襦、裙、半臂、披帛四方面的演变可看出唐女子襦裙服由实用转为装饰,由窄紧转为宽薄,这是唐 朝国内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必然反映。 初唐拘谨严肃,盛唐大气磅礴、雍容华贵,晚唐光怪陆离,时世华妆,襦裙服变化的背后展现的是唐朝由开始的节 俭勤勉到盛唐的繁荣开放再到晚唐奢华淫逸的社会变迁和国家风貌。
服饰是社会的窗口,透过服饰可洞悉历史发展,体味当年风尚,增进历史思考,增强现实反思。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推开服饰绚丽的外表,呈现给我们的是辉煌别样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