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天碧空如洗,骄阳似火,在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畔,安顺场静静诉说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是一座能触摸、能参与、能共鸣的“活态历史课堂”。安顺场被形象地喻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而72年后的1935年,中央红军却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壮举,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妄想。
7月9日,“探兴文旅·续章石棉”社会实践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探索之旅。

实践队步入纪念馆,200余件文物像活化石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斑驳的马灯、磨旧的枪械、泛黄的电报。一件件真实的故事将队员们带回到当时的场景:77名船工自愿加入红军,彝海结盟的少数民族向导,用生命为红军开辟道路,这些都是“人心是天险中最坚固的桥梁”的最好写照,体现了红军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情深。战斗中勇士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英勇斗志,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团结一致的力量,让红军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前行,最终取得胜利。
在这里,我们体悟到强渡大渡河不仅仅是一次战略上的胜利,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它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生死之战,是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之战。启示广大青年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树立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涵养一心为民的初心,坚定奋勇直前的勇气,锤炼团结协作的作风。
实践队来到安顺场镇综合文化站,通过管理员老师的热情讲解,我们基本了解了当地文化发展状况。在谈及红军长征精神对安顺场镇居民的影响时,管理员老师表情认真:“这个地方的人不一般。”经过她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安顺场镇的居民许多都是老红军或者川矿工人的后裔,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让大渡河畔的红色精神代代延续。
实践队指导老师唐会兵也与管理员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管理员老师详细介绍了安顺场镇的特色产业与文化惠民举措,这里除了红色文化深厚,黄果柑、枇杷等农产品也小有名气。
当谈到文化馆的日常运营时,管理员特别提到“童伴之家”和多功能活动厅,平日里这是居民排练民歌、舞蹈的场地,周末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课后乐园。到了寒暑假,还会有大学生志愿团队来开展夏令营,带孩子们学手工、读经典,把文化站变成了“第二课堂”。

随后,管理员老师为实践队放映了红色电影《勇士》。银幕上,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的身影、为了革命在不到一昼夜的时间内急行240多里路的身影、不顾自身安危在滚滚河水上舍身赴死的身影,都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们“革命理想大于天”的信念。同时,也让我们对长征精神和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安顺场之行,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片土地始终涌动着不屈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愿做红色文化的“摆渡人”,让长征精神跨越时空,创造强大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