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长征路,“知行石棉·青马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8日-7月13日赴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倾听群众心声,宣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开展乡村振兴路径调研,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以“田野调查+政策解读”双轨模式,将问卷数据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精准对标。
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厘清特色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入户走访时记录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政策落地后乡村的变化,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是村民脸上踏实的笑容、院里圈养的家畜、枝头饱满的果实——扎根基层,就是要让政策从文件变成生活。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调研成果,不仅成为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成效的“活教材”,更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到,乡村振兴绝非单点突破的“局部战”,而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系统工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实践团以情感联结为纽带,在新民村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以“青春舞台在乡野·振兴路上共欢歌”为主题的村晚,是实践团践行文化振兴战略的创新载体。从节目编排到现场组织,实践团始终紧扣乡村发展的主题,将乡土文化与青春文化有机融合。老年协会的传统歌舞展现满满的生命力,青年学子的现代舞蹈彰显时代精神的穿透力,篝火打跳的集体狂欢则凝聚起全民参与振兴的向心力。当实践团成员与留守儿童共绘振兴蓝图时,画笔连接的不仅是代际接力的情感纽带,更是人才振兴战略在乡村土壤中的悄然扎根——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实则是青年群体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生动实践。

志愿服务的脚步,始终与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导向同频共振。实践团的脚步,踏遍了新民村的山路与院坝。他们用实际行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助力优化乡村公共服务——“绿手指”行动清理的不仅是田间杂草,更是乡村环境治理中的短板,与生态振兴的战略要求形成精准呼应;协助发放农业物资的过程,既是对产业帮扶政策的末端落实,更是青年参与“共同富裕”实践的生动实践。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实践团以躬身实干为信条,把志愿服务转化为滋养民生的“及时雨”。在调查走访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群众心声,聚焦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与期盼,重点围绕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服务等方面,广泛征集具体的、可行的小心愿,这些带着体温的意见与心愿,被一一整理成民生需求清单,反馈给当地村委会和政府部门,成为精准施策的参考依据。短短几天,从“外来客”到“自家人”的转变,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扎根基层不是口号,而是弯腰拾垃圾的动作、递过物资的双手、倾听诉求的耐心,这些微小行动,终将浇灌出民生幸福的花朵。
指导教师张巧感悟:作为带队教师,我深感荣幸能见证团队成员的成长蜕变。他们带着蓬勃朝气走进乡土,从理论学习者转变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在“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传递温情,在乡村建设志愿服务中挥洒汗水,在乡村振兴助力行动中贡献智慧。无论是烈日下坚持走访调研的身影,还是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的模样,亦或是为乡村发展伏案构思建议的专注,都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不再是口号,而是他们用行动书写的青春答卷。也让我更加懂得何为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师生在彼此的生命里互相滋养、共同成长。期待未来能与他们继续携手,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指导教师石磊感悟:在“知行石棉·青马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暑期实践中,同学们深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顶着烈日,扎根乡野,触摸国情、体察民情、理解社情。通过扎实的实地走访、真诚的政策宣讲、严谨的调研总结、倾情的村晚筹划,不仅深刻领会了党和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的优良风貌。你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服务乡村发展,在火热的社会大课堂中交出了一份闪耀着青春光芒的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挺膺担当!
本次社会实践,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与力量,奋力书写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挺膺担当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