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高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高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红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头雁效应”
倪焕杰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得到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更需要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干部从学生中产生,又服务于学生,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骨干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用好学生干部群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头雁效应”和表率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有着积极影响。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一般来讲,高校学生干部思想积极向上,学习成绩良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同学中有较高声望。然而,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干部群体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有的学生干部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政治敏感度,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难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二是有的学生干部奉献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功利心过重,过分强调索取和个人利益,没有帮助同学共同进步的热情,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三是有的学生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干部教育和管理经验不足,不善于思考,创新意识不强,同时不注意在日常工作中总结提高,导致工作方法落后,缺乏组织力和号召力,难以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无法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要解决以上学生干部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作用,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干部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是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扮演协助思政教师在更大范围的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因此,提高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是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重要前提。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深厚、教学水平突出的专职思政教师队伍,根据学生干部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干部自觉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培养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二是要抓好课程思政,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的“定制思政课程”,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头脑。三是要抓好沉浸式教育,学生干部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及时调研学生干部思想动态,定期开展针对学生干部的实践育人活动,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活动中,让学生干部主动学、乐意学,在沉浸式学习中了解党的基本历史、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
第二,要强化学生干部奉献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缺乏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部分学生干部不能主动协助思政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因。部分学生干部将学生工作经历当作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对学生干部身份缺乏全面认识。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职责的明确、工作纪律的制定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学生干部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学生干部的自驱力,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干部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干部正确认识自己身份的意义,懂得如何当好学生干部和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当学生干部,应该怎样当好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干部”等问题。对于少部分缺乏奉献意识的学生干部,要予以批评教育,必要时,要通过淘汰机制及时更新学生干部队伍。另外,要充分发挥榜样标杆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开展学习先进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专题活动,英雄模范人物是民族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旗帜,他们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引领力和感召力。以英雄模范为“镜”,有助于学生干部树立担当意识,增强岗位责任感。同时,要充分发挥朋辈力量。“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重视优秀学生干部的宣传和主要学生干部的选配,突出一批有信念、敢担当、讲奉献的学生干部典型,引领学生干部群体严于律己,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第三,要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工作能力的强弱、工作方式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效果。学生干部协助思政教师将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同学组织起来,合理安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干部涉世未深,缺乏工作经验,部分学生干部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力不从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因为工作方法不当,引起同学的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因此,要加强对于学生干部的任职培训。高校选拔产生学生干部后,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给学生干部布置任务,让他们开始工作,虽然短期内减轻了指导老师的负担,但长期来看,会导致学生干部工作效果欠佳。对学生干部的培训,要坚持分级分类、精准培训的原则,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本校本院实际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对处在不同年级、担任不同职务的学生干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要引导学生干部养成总结提高的习惯,每一次工作结束后,带领学生干部复盘,总结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到举一反三,工作一次,提高一次;要加强学生干部间的交流,通过学生干部座谈会、工作案例研讨会等形式创造交流提高的机会,避免不同岗位、不同组织的学生干部闭门造车,原地踏步。
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奉献意识和工作能力,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助手。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弘扬高校校园红色体育文化
江小牛
体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形式的赛事、活动等,主要参与对象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目的是丰富广大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身心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巩固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等。传统模式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培养当代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文化的特殊价值不言而喻。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性的思考,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育人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红色体育文化就在学生、工人、农民中蓬勃发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拥护和支持并取得了积极、深远的影响。红色体育文化时刻教育和警示每一位中国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百折不屈的精神,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自己的点滴能量。弘扬高校红色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全国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整合,利用高校工会活动、体育教研活动、体育竞赛等,从以下三方面探索高校红色体育文化实现路径。
挖掘红色体育资源
挖掘红色体育资源,丰富校园精神环境。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校风、学风能够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校园精神环境的熏陶尤为重要。高校可以从“铸体育魂”出发,充分挖掘红色体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红色体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建立体育爱国人士雕塑等创建校园精神环境;举办校园红色体育文化线上线下展览,引导大学生从党的百余年体育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例如,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结合自身情况,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党的红色体育发展历程展览、红色体育文化学习交流活动等,积极挖掘红色体育资源,让学生了解党史、革命传统、校体育发展史,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带领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党勇往直前、百折不屈的坚强意志,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充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红色体育文化意识。
丰富校园体育竞赛
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展现红色体育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重视通过体育运动增强战士们的体魄和战斗能力,并借助体育竞赛向军民进行价值认同教育,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于党的光荣传统,2010年第一届全国红色运动会成功举办,通过将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以现代体育比赛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红色体育精神。
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项目较多,有田赛、径赛、拔河、跳绳、球类、武术等,高校要领悟和重视组织红色体育赛事活动的精神力量,将众多竞赛项目、活动等加以提炼和升华。例如,在竞赛项目中加入传统舞龙舞狮竞赛,以体现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无私奉献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组织万米长跑,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或服务工作中,锻炼广大师生的意志品质,体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学习和工作提供精神支持,感受到红色体育文化魅力。
建设体育课程思政
建设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红色体育基因。在新时代,积极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和体育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开拓体育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任务和新实践。高校体育包括体育课程、社团等,是所有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体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将红色体育资源作为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堂、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红色体育元素独特的育人、育才、育德优势,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体育名人事迹、励志故事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社团活动中,以国家运动员为榜样,将体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道德规范等思政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激励与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总之,红色体育文化弘扬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蕴含着拼搏进取、勇于超越的人生态度;追求规则至上、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的价值目标。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教育性、历史性、传承性和先进性的文化。红色体育文化是党在革命年代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独特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道德修为等培育功能,是实现大学生“铸体育魂”的有效形式。
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的“红色记忆”,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因此,高校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大力弘扬红色体育文化,让红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流,让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
赓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红色基因
胡依娜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考察,重视红色革命传承对于当地文化的影响。要从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入手学习和发扬红色历史,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鼓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教育莘莘学子树立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意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结合了设计艺术学、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艺术等,以数字化为鲜明特点,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红色传统可以借助数字化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运算能力在高校的慕课中高效传播,使学生们在多渠道的学习方式中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赓续数字化的红色基因,可以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探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围绕“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人才。当代大学生有义务了解和熟知历史知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计算机的迭代发展,从数字化生成、程序语言的转化、虚拟现实软件生成游戏类互动、网页的设计和开发、视频的剪辑和动画的生成、新媒体形式的推广和传播、数字生成艺术的设计、游戏角色设计、三维技术、虚拟漫游技术的实现、人工智能绘画艺术前沿内容的了解、数据样本的采集等内容,演变到现在实时互动类软件的崛起,数字化直观的输出形式逐渐演变成参与感强的互动形式。
在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里可以把这种互动参与的特点和高校所在地的教育基地相融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过程中,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题,提炼出红色案例进行实地走访,素材鲜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带领学生去苏州市穹窿山接驾社区以及党建宣传实地考察,通过案例将故事、感受、体验三者结合起来,使红色教育真正活学活用。同时,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回溯、成果展示、教学基地的介绍、访谈和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的背景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于细微处见真章,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宗旨,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特色,使得红色旅游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在专业暑期实践课程中,开展走进乡村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基层,看到家乡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到乡村去感受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蜕变中的点点滴滴,打开思路、拓宽视野,通过专业的设计助力乡村特产的品牌网络宣传,利用专业优势对网络媒体进行推广,进而实现对家乡的反哺和回报,为在高校学科中延续红色基因注入青春力量。
专业中思政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怀大有裨益,课程中加入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整体课程体系理念中的“教书育人”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的原则,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创作数字化内容的作品、熟悉传播和运营机制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基于本地区互联网、数字娱乐、传媒行业、影视广告等相关行业的需求,需要在专业教育中积极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充分发挥出“高校”+“地方”的叠加优势,讲好红色故事,进而融入专业培养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通过视觉化地表现历史事件、视觉化地呈现历史文物和典藏,让学生全身心融入主题设计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学生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互动方式。线上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对于学生而言,犹如海绵大量吸收和汲取,而芜杂的信息中更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方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唤醒学生内心中的爱国情怀,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储蓄力量。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运用以课堂作为主渠道的教学传播方式,为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
当下,大学生的课程成果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或者软件生成即时性互动展览,定期发布在社交平台公众号上,既可以做到时时跟进,又能及时与其他艺术类院校切磋专业问题、共享知识。高校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优势来活化红色基因,丰富教学思政板块的内容,为学生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理论基础。
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中借助图片、视频的形式来表现正能量的主题,记录历史、缅怀先辈,鼓舞当代大学生士气。在教学中融合公益主题、红色主题,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运用到作品创作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将分散的知识内化为知识体系,从多媒体途径感悟红色故事中的内容,切实体会百余年党史中的不易。运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于社会话题的拓展参与,使他们对今后的择业、就业取向产生明晰的定位。
通过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其成长为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专业人才。红色基因是广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必须汲取的精神钙质,高校培养的是坚不可摧的国家栋梁和未来的希望,这才是赓续红色基因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